在展厅设计中,序厅是观众的第一接触点,承担着“定基调、引共鸣”的关键作用!这个常被视为“过渡区”的空间,实则是叙事的起点、品牌的脸面、记忆的开关。因此,如何突破传统框架,打造令人过目难忘的序厅,这也是每一位展厅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。今天汉象展览就来给大家分享四大创意维度,让序厅从“必经之路”变成“主动打卡地”。
一、空间叙事:让建筑成为第一个展品
打破“方正盒子”的思维定式,用空间形态传递核心主题。北京某科技展厅序厅采用“莫比乌斯环”结构,曲面墙体与地面无缝衔接,配合渐变灯光形成“时空折叠”的视觉冲击,观众步入其中便直观感受到“无限循环”的科技哲学。更妙的是,环体内部暗藏投影幕布,当观众触碰不同区域,墙面会实时浮现对应技术的发展脉络,让空间本身成为会说话的叙事载体。
二、五感沉浸:用细节制造记忆钩子
视觉之外,嗅觉、听觉、触觉的协同设计能极大增强代入感。苏州某非遗展厅序厅,进门便闻到定制的“苏式檀香”,与江南园林的意境呼应;脚下是嵌入压电传感器的青石板,踩踏时会发出评弹小调的片段;抬头可见用丝线悬挂的数百片蚕茧,微风拂过发出沙沙声响,光影透过茧壳在地面投下斑驳纹样。多重感官刺激形成的“记忆锚点”,远胜单纯的图文解说。
三、互动共生:让观众成为内容生产者
静态展示的时代早已过去,参与感才是留住注意力的关键。上海某环保主题序厅,设置了一面“呼吸墙”——由thousands个透明气囊组成,观众对着墙面麦克风说出环保心愿,气囊便会根据声音频率膨胀收缩,形成独特的视觉波形;同时,语音会被转化为文字投影在墙面上,成为集体创作的“环保宣言”。这种“输入-反馈-留存”的互动逻辑,让每个观众都成为序厅的共建者。
四、科技隐形:让技术服务于体验而非炫技
数字技术的运用需“润物无声”。成都某博物馆序厅摒弃了传统的巨幕投影,转而在穹顶铺设了2000余颗微型星光灯,配合地面的感应轨道,当观众行走时,“星光”会随脚步流动,形成“穿越星河”的错觉;而当多人聚集时,星光会汇聚成该区域对应的文物剪影。这种“低科技感”的高科技设计,既避免了数字设备的冰冷感,又通过隐喻手法点出“文明长河中个体与历史的关联”。
序厅设计的核心,是在有限空间内完成“情绪唤醒-主题植入-探索欲激发”的三重任务。它不应是主展区的附属品,而应成为整个展览的“浓缩预告片”。当观众走出序厅时,若能带着“这里还有什么惊喜”的期待,创意便已成功了大半。